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富贵闲人的人生之叹晏殊浣溪沙的情感解读

来源:教学与管理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0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俞英英(1995-),女,浙江舟山人,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:中学语文教学改革; 胡世文(1975-),男,湖南双峰人,博士,浙江海洋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,研究方向:中国传统

俞英英(1995-),女,浙江舟山人,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:中学语文教学改革;

胡世文(1975-),男,湖南双峰人,博士,浙江海洋大学教授,硕士生导师,研究方向: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。

晏殊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著有《珠玉词》一百三十余首,冯煦在《蒿庵论词》中评价“晏同叔去五代未远,馨烈所扇,得之最先,故左宫右徵,和婉而明丽,为北宋倚声家初祖。”《浣溪沙》作为晏殊的经典名篇入选八年级上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,其中流露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,对于世事无常的喟叹值得我们深思。而作为“课外古诗词诵读”中的一篇,教材编者对《浣溪沙》的分析其实并不多,这也留给了我们更多解读的空间。

一、知人论世,初步感知

孟子曰:“颂其诗﹐读其书﹐不知其人﹐可乎?是以论其世也。”(《孟子·万章下》)后人由此概括出“知人论世”的文学鉴赏准则,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所推崇。现代文学理论也认为“作家的人生经历、心理特征和创作个性等主观因素,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”[1]155。新课标强调“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、教科书编者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”[2]14,实现“对话”教学离不开“知人论世”,它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,能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,感受时代背景下的跌宕起伏,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。尤其是《浣溪沙》这类历时久远的抒情性文本,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,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就《浣溪沙》这首词而言,抛开背景知识,单就词作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析,或许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人生无常的悲哀,但为何有此感叹?是偶有所感还是常有所叹?这些单凭这一首词就比较难以把握,这时就需要我们联系作者生平。

晏殊的一生颇为幸运,十四岁那年,就被江南按抚张知白举荐给朝廷,宋神宗召他赴廷中面试,晏殊神色自若,毫无紧张之态,拿到题目便“援笔立成”,得到了神宗的赞赏,赐同进士出身。之后晏殊的仕途可谓是一路畅达,做过枢密使、参知政事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官至宰相,虽也曾遭遇过几次贬谪,但都不严重。

抛开他在文坛上的成就,晏殊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。宋神宗去世时,仁宗年仅十二岁,朝中部分官员想借机独揽大权,晏殊提出了让太后“垂帘听政”的建议,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同时他还锐意改革,建议皇帝免除监军制度,把军队指挥权交还给前方统帅;建议改革科举考试过分强调记诵的弊端。在文化教育方面,晏殊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的发展,培养了大批人才。“庆历新政期间的人才聚会,革旧立新主张的实施,都因晏殊政治生涯的升降浮沉而聚散行止,充分显示出他在此期间的重要作用。”[3]110

政治上的理性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,同样是写人生无常的悲哀,相较于李清照的“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语泪先流”(《武陵春·春晚》),李煜的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(《相见欢》),晏殊的情感则更显理性与节制。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愁绪,“他从圆满的人生中体悟到一种不圆满,即想延长这圆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”[4]29。但这也与词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,相较于李煜、李清照的国破家亡,颠沛流离,晏殊的一生实在是幸运,他的心中确也没有这么浓的愁绪。

欧阳修在《梅圣俞诗集序》中提出“诗穷而后工”的主张,司马迁也曾感慨“诗三百,大抵圣贤之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(《报任安书》)后世大多认为诗人的处境越艰难越能成就好的作品,因为他们的经历都能成为日后的写作素材,情感思绪都是创作的灵感源泉。但晏殊却是个例外,安逸的生活并没有让他颓废丧志、沉溺声色,反而使他的词作另有一番“富贵闲人”的风格,他的出现为词坛增添了一抹亮色。

由于每位作家的性格特征、人生境遇不同,即便情感上有共通之处,在作品风格方面也往往因人而异,例如我们概括杜甫的诗风为“沉郁顿挫”,李白是“豪放飘逸”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客观的时代背景、人生经历与体现主观情感的作品相结合,品味作者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,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,也有助于实现学习的迁移,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。

二、以意逆志,体情悟理

新课标指出“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”[2]2,而宋词作为一种抒情文学,更应该将情感的体悟作为教学的重点。部编版教材将《浣溪沙》所流露的情感概括为是“一种由光阴流转、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”[5]148,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的任务则是将这种“感慨与惆怅”更加地具象化,而不是始终处在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状态。

文章来源:《教学与管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jxyglzzs.cn/qikandaodu/2021/0302/1082.html



上一篇:科研与教学融合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
下一篇: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品趣

教学与管理投稿 | 教学与管理编辑部| 教学与管理版面费 | 教学与管理论文发表 | 教学与管理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教学与管理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